天气预报:
作者拳照
二、择师
现在社会上的太极老师太多了,某某正宗、某某嫡传、某某大师、某某登堂入室弟子等等。从大的范围来讲,但凡是为推广太极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士,不论水平高低、年长年幼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。但对于中华文化自身而言,就不能不进行一下辨识,否则难免会产生以偏概全、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,结果往往是我们失去了自己真正的财富,而保留的恰恰是皮毛而不是精髓。这个道理很好理解,一个班级老师带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高低不同,那么这个班级的学生将来如果都当了老师,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水平肯定也是不一样的。同理,一个是中学生、一个是小学生,面对5-2=?的类似问题,中学生会用x+2=5 求未知数的思路,而小学生只能用算数的办法了(当然只是举例,不一定准确)。这样,认识事物的层次就发生了变化,中学生懂得小学生的课,而小学生却自然不懂得中学生的课。归结到太极身上,往往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是不一样的,或者是有高低层次的(这绝不是贬低某个老师,因为这是由于学习时间、学习条件、自身性格、用功程度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,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存在着。就像我对计算机的了解与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差距这样)。
此外,还有一个问题也很突出,就是很多太极爱好者往往认为某某流派的发源地、某某前辈的子孙就是代表了这个流派的最高水平。其实这里边的误解很容易识辨,大家回忆下自己的学习经历都知道,一个学校或班级里的学习尖子或者是将来能考上清华、北大的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老师的孩子,而恰恰是班级里刻苦聪慧,学有所成的学生。这里并不是说某某传人水平不高,而是不一定代表最高。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他的儿子能理解多少,而真正掌握其精髓的其实还是他的学生。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,太极终究不像房子、存款等有形资产,前辈逝去后辈自然继承,太极是艺术、是文化,是无形资产,大师的后代子孙只有优先继承的先天条件,但并没有全部继承的必然因素。说过了前面的理,自然归结到爱好者怎样择师的问题,我的看法是,要有自己的判断力,要择明师而从之。注意是 “明”而不是 “名”。
真正的技艺传承是老师挑学生,而不是学生挑老师。看到不少大师某某吉日举行收徒仪式,往往跪地一拜黑压压一片。还有的大师,按学生的层级明码标价收徒,挂名学员、学生、弟子、入室弟子、嫡传啊还是终身弟子等等。说实话,自古至今,教徒收费无可厚非,这是老师的知识产权,应当得到回报和保护。但如果仅仅为多增加收入,无选择的收徒就偏离了我们先辈的初衷。真正的太极传人,各门各派代不数人,能较完整继承前辈的技艺的学生真的是很少,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很多,所以有责任感,有真东西的老师需要很慎重的选择学生,宁缺毋滥,以完成好背负的传承重任。
再者,老师教的是什么内容,有的老师xxxx元一个套路,xxxx元给你上个小课,说说手。你自己回去掂量一下,掌握太极真的像这样拿钱就会学到吗?就像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举的例子一样,太极不是这样学的,就那一个规律要上到自己身上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,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。要按这个标准,你得花多少钱呢?关键是你学到真正的东西了吗?我知道的老师(当然是明师之列)有的不收费,有的象征性地收点,老师常年累月的指导和喂劲,反复在老师身上体会,或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之间的相互体会,就这样大部分常年坚持的同学也只是学生,根本到不了入室弟子的台阶。没办法,你没到那个水平,任你拿多少钱也不能收你为入室弟子,因为你还担不起传承的重任,甚至可能会有辱师门。还有就是,有些大师授课是很神秘的,外人根本不让看,或者说你不拿够这个门槛的钱,你就没有听的资格。但我看到我的老师教学生,都是在公开的场地,来来去去围着看的人很多,有的学生曾经担忧地给老师提出这个保密的问题,老师只是笑着说:“太极这个东西是看不走的,就是你听到我讲,动作要这样,劲路要这样,感觉要这样,也是到不了你身上去的,这种内里的调整和意念的引导,必须在老师身上反复体会,常年坚持,就这还不一定能保证你学到手,上到自己身上。只是看看听听那是拿不走的”。
本来还想写点练拳的体会,比如求整避实的问题,但看吧里好多真知灼见,自己实在是领会粗浅,充其量是起步阶段,唯恐误导了拳友,待俺再修炼些时日再和大家探讨不迟。这又想起了我的老师,同学曾提出老师出书,把心得体会写出来,让大家平时不在身边的时候学习。老师说,不是不想写,是不敢写,因为是太极是有层次的,在某一个阶段的感受,往往被更高一个阶段的感受所调整,甚至推翻。不是一个境界上的东西,后者更妙,真的是艺无止境,如果写早了就会对别人产生误导。要知道当时老师都70多岁了,200斤的壮汉或者散打、拳击、泰拳的交流者,也是一个照面就见输赢。
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,再接着写点我们经常看到练太极或者是教太极的,一种只是套路,这么摆是白鹤亮翅,那么摆是掩手肱拳,不管式子多少,反正打下来为一套,以健身为主。老师常常要求,脚要在什么位置,手在哪个方位,腿要抬多高等等,比赛中这都是加分扣分的因素,其实这些都跟太极的规律没有太大关系,确实掌握太极规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方位动作的问题,但那只是附属,这样教或学,还是没理解太极是什么,到底应该怎么练。另外一种,就是拆招讲拳,这招是左手架右手击,那招是往右捋再变靠等等等等,这种形式是典型的外家拳思维套用到了太极身上,看似能技击,其实一接触就知道,对付速度比你慢,力气比你小的对手起作用,反之只会束手无策。真正的太极应该是,一接触对方就不得劲、使不上劲(这里不用落空的提法,以免造成是躲闪,诳对方一下的误解,第一部分已经简单探讨过不再详述),工夫深厚的老师是一触即发,容不得你做调整。那么是不是男女老幼都得朝这种功夫去学去练呢?其实不是这样,也大可不必。大家都多少见过身边喜欢书法的朋友,很多人喜欢写喜欢研究,但就是达不到高水平,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书法艺术的喜爱,她每天研究的是这一笔“横”入笔是中锋还是侧峰,收笔是藏锋还是露峰,这个“勾”是平勾还是挑勾。。。。。,这个字左右结构哪一边该收该让,那个字上下结构中间的横是长是短,相同的字如何写出变化而不雷同,谋篇以后,浓淡如何搭配,留白在哪考虑等等,这说明他真正是在学书法,而不是仅仅在写字,这样的朋友知道书法里面的规律和乐趣,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都成不了书法家。就像广场上以水代墨,借地为纸的老大爷,别看他不是书法家,但他可不是在胡写,那里边的章法可大有讲究哩。在太极上也是这样,普通大众完全用不着达到高水平,但是我们传播太极的人除了动作外形之外应该教的是,内里如何调整,意念如何引导,虚实怎样变化,整体怎么对拉拔长,松开是什么感觉(很多人认为松下来了,其实没松,太极拳的松是对立统一的,对方的感觉是沉甸甸的),也不用追求技击(当然喜欢的人除外),这样去学去练乐趣自在其中,也才能大概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哪,价值在哪。不知不觉中,有的人就会太极上身,再拆招说拳,自然水到渠成,并且你会发现,每一招的每一动都管用,都能发,而不是最后那一下,在多种方位都能用,并且很多时候都想象不到。比如说 “靠”,有时双方手臂接触上了,对方已然近身,我方只内里一转,肩意已出,肩并没有接触上对方,对方从接触的手臂着力猝然跳出,但这是走的“靠”意,并不是大家经常理解的 “靠”招。就这么有意思,对不能真正走进太极世界朋友来说,确实难以理解。
(未完待续......)
版权所有: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® 2014 网站备案:陕ICP备2023007034号-1
地址一: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 地址二: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
地址三:西安市大明宫玄武门 [网站管理入口]
地址四:西安市永宁门外20米
24小时咨询热线:13379261074 联系人:刘老师 网址 :http://www.xiantaij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