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

天气预报:

当前位置首页 > 太极文化 > 南怀瑾先生:示范、解说太极拳
字体大小: [返回]

南怀瑾先生:示范、解说太极拳

时间:2016/4/2 16:20:20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关注度:1331

 

南怀瑾先生《太极拳与静坐》

太极拳法要简介
 

QQ鍥剧墖20160402161903.png

姿势务准
 
        现在再转入本题—“太极拳与道功”。但须再声明我不是国术家,对拳脚一项,已根本搁弃,日常亦惟静养打坐而已。现在仅就往昔所得的体验,作一概述。练太极拳,姿势很重要,若姿势不准,则效果不显著,对强身如此,对防身亦然。但倘使外家拳姿势练得好,学少林拳亦一定准,若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练拳,则对“高桩”“矮桩”不必太专,越专越吃力,受不了如许苦楚。
 
        回忆当年练拳时,对于每一个姿势,一摆即半小时至二小时,且用一面大镜,照着矫正身形,身形正确后,再配合气机来练。太极拳有杨家、陈家、吴家等等,达七八家之多,无论练哪一家的拳法,姿势务求正确,太极道理,浑身各部都在画一个圆圈。譬如一个姿势出手,自足跟沿膝盖,达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,每一关节都在活动,轻微地画圈,势正圈圆,配合人体生理方面的自然形态,自必事半功倍。……
 
五空
 
        其次,学太极要五空,第一要心空,思想要空。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,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,自然可以练来不假思索,如老子所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心空自然,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。再要手空,两手心空松,太极拳出手姿势,无论阴手阳手,要像挟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,手指亦需在动,两手必须要空。其次要脚空,两脚心要空松,南方拳如前所说,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,不像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。试把地球当作船,人在船上受摇动,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,足心空出,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,气机自易流出。以上为五空的道理(两手两脚和心)。
 
        复次,学太极拳最重要在“神”,即道家说的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,所谓“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”,极为重要。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,多没有注意到“神”的重要。姿势准确后,双目应注视向手的前方,神就投射到了,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,如不炼好精、气、神,效果是不会显著的。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,姿势准确,气机配合,五空做到,精气神自然揉合,这样练去,必得益处。对于呼吸,任其自然,不必加以导引,导引则心不易空,且道家的真正导引,亦并非如此解说的。

 QQ鍥剧墖20160402161924.png

 

气何所之 
 
        或问呼吸进入后,是否应注入丹田,或灌至某处。这一点在前面已经用车轮加刹车的譬喻说过,气机刹住,反而不能到达。现在再作一个有趣的譬喻:试想人体皮囊,就像一个气球,我们将空气灌入气囊后,要让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点不动,试问可以做得到吗?行得通吗?只要如以前所说的要点去练习,一切合度,那么气从鼻腔进入后,自然运行灌注全身,岂有停住丹田之理?且亦停留不住,所以不要妄立名辞,妄加解释。当年老师教导时只说出气可用口呼出,在呼出时嘴唇撮起,如吹箫的样子比较好;进气时闭口用鼻孔吸入,至于气至何处,可以不问,因会自然全身灌注。人身每一部份,每一细胞都需要气,没气就死亡。所以气无法停留丹田,而且所谓停在丹田间又有何好处呢?大家不妨再参参看!
 
        人到了中年以上,即不再练少林拳,而转做达摩功,改修静坐,这亦是必然的事。至于内功,宜采用道家或佛家的方法,姑且不谈,反正都走静坐的大路,倘使到了四十岁以上,还踢踢蹦蹦,久了或者反而发生弊病。众生是可悲的,当人类思想力最充沛的时候是在五十余岁左右,这时也就是思想智慧达到最高峰的时节(体力充沛则在四十多岁)。可是一如苹果在树,刚一成熟,即刻自然落地,走向下坡路了。所以佛家看众生是可悲的,生命无常短暂。不分东方人或西方人,于内功、医药,用尽方法想把生命拉长,多活几年,到头来亦是枉然。永远长生不死,实不可能。但能活时健康快乐,临去时干净利落,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。你说是吗?
 
        关于中西拳术比较的问题,依据统计,西方运动家能活七十岁的,寥寥无几,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大都死去,足见激烈运动之不宜。而中国拳术家多半能享寿八九十岁。这其中,亦还有更细微的进一步分别;比如学少林拳而能享年百岁者就很少,除非他在中年后改学静坐,而放弃拳术。另外有一种学太极拳者亦配合学习静坐。至于改练静坐功夫后,对于拳功是否会全废呢?
 
        答案是“非但丝毫不会因此荒废,拳术反而因此更有进境”,所抛开的,只是技击之术。而身内气质之变化,使一身更加柔化,皮肤更加细嫩,病痛也逐渐消失,甚而身上多处像婴儿一般,一切自然而然。太极拳之原理,在杨家太极拳某著作中,曾引用老子的话: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”近乎如此。所以练太极拳到后来的阶段,应该走上内功的路才好。等到进入内功的境界,再体验其姿势,自然准确,可以从心所欲不踰矩了。

 QQ鍥剧墖20160402161742.png

处处太极
 
       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练太极拳,对于掤、捋、挤、按,任一动作,比如“掤”,看他们连“掤”的圆都未掤好,这是不对的。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,第二姿势进入时将手拉开,恰为一圆,既不扁亦不方,一路行去,要在在处处是圆,连绵不绝才是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极拳讲究“移步”,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捕鼠,踏足重如泰山,阴阳虚实要分明,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,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,若欲配合《易经》之理,处处一太极,移形换步,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。


 QQ鍥剧墖20160402161810.pn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腰的运动
 
       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,还有腰的运动,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,道家讲任督两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,尤以督脉为阳,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,到下面颈项部位,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脊椎两侧,至腰下尾闾又合而为一,至会阴复再分支,行于两足,下达足底。故练拳的人,久久练至两腿足筋越练越柔,则自然长寿。一般人年纪越老,因体内石灰质增加,胶质减少,经络萎缩,两腿愈来愈卷蜷缩,走路老态龙钟,连头颈都没有弹性,倦态毕露。
 
        练拳的人,则锻炼筋骨,使之柔韧,隐伏有病痛的部位,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,而渐复正常。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,亦是好现象的开始,以后即恢复自然,萎缩的筋脉亦拉长,每拉长一分,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,当然这是假说的数字。总之,这时的练拳静坐乃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,使其发挥,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。
 
动中求静
 
        太极拳系求静,非求动,更实际的说,是于动中求静。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,当人在静时,心内思想反而繁乱,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,一般人最怕寂寞,因为思想无所寄托,老年人最怕孤独,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。但是对于学儒、学佛、学道的人而言,寂寞乃一种享受,故能甘于寂寞,乐于清静。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,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的境界。
 
        而生理的本能——生命的力量,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,老子说:“万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,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”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。然此静的境界,得来不易。武术是人体在运动,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,以此求静境,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,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武术。当人身体在劳动时,思绪反而不会紊乱,亦即有所寄托,若身体不活动,无所事事,呆然不动,则反比死还难受,要不胡思妄想,亦不可得,孔子有言:“小人闲居为不善。”足见人心理生理之本能,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。
 
       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,打太极拳是在动,由动中的体力劳动,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。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。孟子说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……”学拳的人,无论南宗北派,都在劳其筋骨;静坐、练功的人,亦是苦其心志;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,则是空乏其身,三者殊途而同归。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,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,近乎道矣!

        总之,太极拳是“动中求静”,由静而达到静坐、内功所证到之境界,动静互相配合,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,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。

版权所有:西安陈发科太极拳研究会® 2014 网站备案:陕ICP备2023007034号-1
地址一:兴庆公园沉香亭北50米  地址二:兴庆公园北门向西50米
地址三:西安市大明宫玄武门  [网站管理入口]
地址四:西安市永宁门外20米

24小时咨询热线:13379261074 联系人:刘老师 网址 :http://www.xiantaiji.com